当前位置:市场

拿地、布局、上市:蓝光企业战略的三个维度

进入8月份,蓝光又迎来高频率曝光期。8月14日,蓝光出现在成都国土局土地招拍挂现场,尽管并未能拿下青龙场两宗相邻地块中的任何一块,但这一次蓝光是带着土地压力测试后的价格方案去参加土拍的,这表明,在今年上半年超过53亿元砸向成都土地市场的动作之后,蓝光在成都的拿地计划尚未结束;同一天,蓝光地产在北京以15.8亿元的总价竞得房山区一宗201亩的土地,时隔四年后,蓝光再度进入北京;8月15日,已经停牌一个月的迪康药业发布公告,称大股东蓝光正在谋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此前关于蓝光地产将再度启动借壳上市计划的传闻,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两天时间里,关于蓝光地产的三条信息,涵盖了蓝光在拿地、布局、上市三个方面的动向,而观察和解读成都本土房企龙头老大蓝光的战略布局,也无外乎这三个维度。

2013年蓝光在成都的拿地计划尚未结束

7月3日,成都土地市场迎来今年下半年首场拍卖,主城区两宗黄金地块如期高价拍出,但这一次,拿地的不是蓝光,锐理数据当天在土地拍卖现场的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发现蓝光地产方面的人物代表。上半年,蓝光在成都土地市场共斩获7宗地块,总土地储备达到538.48亩,而半年里,蓝光砸向成都土地市场的资金已超过53亿元。七月份,蓝光的身影仅在31日成华区崔家店地块的拍卖中出现,且早早放弃了叫价,拼到最后的竟是凯德和中粮,上半年以高单价、高溢价率拿地的蓝光,显然对崔家店地块并不十分钟情。难道2013年蓝光在成都的拿地计划已经完成?对怀着九年由百亿到千亿销售收入跨越远大目标的蓝光来说,半年53亿,在成都市场上的拿地投入,够了吗?8月份的第一场土地拍卖,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8月14日,成都市国土局以公开招拍挂方式拍卖5宗土地,其中焦点当然是青龙街道办事处一里塘社区4、9组地块、9组地块两宗相邻土地。今年3月8日,成华区青龙街道拍卖一宗115.78亩的大地块,蓝光地产以5400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吞下该地块,耗资12.5亿元,促成青龙场地块在一段时间内戴上了“片区地王”的“桂冠”。自6月5日拿下武侯区半边街两宗相邻地块后,蓝光地产差不多两个月时间未再出现在成都土地拍卖市场上,8月14日的土地拍卖,蓝光会不会再度出现,自然令人十分关注。当天,在成都市国土局土地拍卖现场,锐理数据的工作人员再度见到了蓝光地产的代表,而就在当天的土地开拍前半小时,锐理数据已从另外的渠道获悉,蓝光对当天的青龙场两宗土地确实有兴趣,一位蓝光内部工作人员透露,之前蓝光对青龙场地块的压力测试结论是,楼面地价低于4850元/平方米则可以拿下!最终,青龙场两宗地块的拍卖应价都超过了该压力测试价格,蓝润地产分别以5100元/平方米、5350元/平方米的价格将两宗地收入囊中。拍卖结果一出,部分业内人士甚至还认为,蓝润与蓝光一字之差,莫非只是蓝光的一个马甲(当然,并非如此)?

公开的媒体报道指出,蓝光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在2013年初曾公开表示,2012年蓝光地产销售额120亿元,而拿地支出100亿元,2013年将有150亿元用于拿地。除开上半年在成都土地市场投入的53亿元,蓝光今年相继在青岛、长沙、无锡、重庆、北京五地拿地的总投入约为32.29亿元,目前蓝光的全年拿地预算,还有超过64亿元没有用出去!

当然,到底是否能够支撑蓝光继续拿地,还要看蓝光的现金流!锐理数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31日,2013年蓝光地产在大成都范围内的纯住宅备案销售金额已达488573.61万元,而前7个月,蓝光在大成都范围内的商业物业备案销售面积已达10.47万平方米,算上蓝光在省内二级城市的项目销售业绩,在2013年的前七个月,蓝光的总销售收入已达到约90亿元。蓝光集团在今年一季度时的资产负债率约为65%,由于短期还款压力不大,初略估算,销售回款应当足以支持蓝光继续拿地。

蓝光地产年初公布的2013年开发计划显示,2013年年初时蓝光在建项目共有35个,新开工项目将达11个,总计46个项目,总建筑面积将达到900万平方米,总货值达480亿元,年内交工面积约230万平方米。按照总货值480亿计,年内交工面积视为2012年已销售待交房的,可售货值实际上最多有670万方,按照10000元/平方米的均价来计算,要完成192亿的销售任务,需售卖192万平方米。这样算,如果不继续拿地,明年可售面积只有478万方。按照蓝光的计划(约60%的复合增长率),明年的销售收入应达到至少300亿,不考虑房价上涨因素,明年的销售面积应达到300万方,蓝光至少还应在2014年第三季度结束之前储备569万方左右的开工货量。按照蓝光在成都市场的拿地容积率2.9-3.44计算,这意味着,完成可售面积储备,蓝光需要拿地超过2480亩!由此来看,几乎成都市场的每一次土地拍卖,蓝光都得关注!

全国布局之路,道艰且长

除了在成都本土的拿地动作受到业界关注,蓝光在其它城市的拿地消息,同样每一次都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与解读。据知情人士透露,蓝光地产明年希望新进入全国30个城市,包括天津、大连、沈阳、上海、南京与杭州等。而目前,蓝光只进入了全国10个城市左右。在城市的选择上,随着蓝光千亿目标的制定,蓝光全国扩张的路径也趋于清晰,杨铿曾在提及蓝光地产的全国化战略时表示,蓝光的全国布局一定是向环渤海、长三角、西部三个区域集中,这三个板块的投资力度和密度都会加大。与六年前首次进行全国化扩张的路径选择相比,蓝光始于2012年的再次全国扩张之路,显得更加清晰和有底气,在成都本土得到市场检验的创新刚需产品系“COCO系”瞄准了经济发展增速较快、刚需市场需求旺盛的二线城市和经济区,而环渤海、长三角、成渝经济带正是中国的三大经济增长极,以对的产品体系,进入对的区域,蓝光进行全国化扩张的成功把握显然更大了。

另外应该看到的是,这一次蓝光走全国化扩张道路的决心。杨铿曾在集团的内部会议上感叹说:“我们连续几年都在原地踏步,这个怪圈究竟在哪里?我认为根本在人。每一次在制定第二年计划的时候,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各种各样市场困难的客观条件。”这样的感叹表明,阻碍蓝光进行全国化扩张的,不仅仅是蓝光的成功产品线研发问题,同时更是蓝光内部对蓝光的发展方向的一致认同问题。在媒体对川派房企的观察与解读中说到的最多的问题是,川派企业“小富即安”、“偏安一隅”的惯性对企业发展的制约,而要消除这个因素,往往比解决其他问题更难。跟蓝光一样在进行全国化扩张的成都本土企业置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置信选择了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以产业地产的方式进行全国化扩张,这种方式有土地获取成本低、利润率高的优势,但同时也有与政府合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项目高风险,近年来置信人才流失严重的状况也显得较为突出,据多位从置信离职的高层管理者和老员工称,离开置信的最大动因在于,对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向的不认同。蓝光要想在全国化扩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集团上下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思想,也显得尤为重要。

借壳上市能否一蹴而就?

2012年,当蓝光发布其九年千亿战略目标时,同期披露的还有蓝光与中铁信托、诺亚财富旗下歌斐基金携手发起的房地产信托和私募基金产品计划,显然,蓝光已经意识到,要实现快速扩张,必须解决曾经困扰企业发展很长时间的资金问题。而在各类融资方式中,上市融资无疑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实现相对容易的一种。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上市房企的再融资大门一度处于关闭状态,近几年来,多家上市房企的再融资计划皆以失败告终。但从今年7月份开始,上市房企陆续嗅到了政策开闸的市场信号,纷纷启动了再融资计划。曾经酝酿借壳迪康药业上市但以失败告终的蓝光,这一次无疑迎来了最好的机会。

8月15日,迪康药业发布《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公告称,公司(迪康)从大股东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处获悉,蓝光集团正在论证与迪康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在第一次借壳上市失败之后,蓝光为解决地产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曾多次减持迪康股份套现,不过经过数次减持后,蓝光目前仍持有迪康药业13.97%的股份,仍然是迪康药业的第一大股东。在正式公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之前,迪康药业对其业务构成的调整已经开始,8月16日,迪康药业发布《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子公司资产出售的公告》,公告称,公司已对外公开转让和平连锁下属18家药品零售门店及其下属子公司四川省眉山迪康中药材公司100%的股权。尽管这次的资产出售总标的不足1000万元,却标志着迪康药业正在进行主营业务的调整,为蓝光借壳上市后调整迪康药业的主营业务方向铺平道路。

还应该看到的是,尽管本轮上市房企再融资和房企并购谋划上市看上去迎来了政策性开闸的机会,但证监会负责人近期的多次表态则重申了相关的政策并未调整变化,显然,风险与变数仍然存在。日前传出,杭州郡原地产借壳上市的计划再度以失败告终,在多家房企的再融资方案获得通过的利好消息之下,仍有部分房企的再融资计划胎死腹中。蓝光地产能否抓住这次机会一蹴而就,目前仍是未知之数,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还可输入250
发表评论

公司:

部门:

职务:

姓名:

手机:

人数:

收件地址:

收件人:

收件人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