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场

2013房企50强大咖秀之:第二梯队十家已进成都市场

和2013年的第一梯队挤进新人不同,第二梯队(销售金额300亿至800亿)中几乎全是熟脸,除了华夏幸福、中信地产、融创中国、中国中铁和世纪金源冲劲十足地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外,其余第二梯队成员保持着20%左右增长率,属于传统观念中较为安全的“集团军”,排名恐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但是在房地产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第二梯队真的安全吗?

排名 房企名称 2013年销售金额(亿元) 2012年销售金额(亿元) 增长率
1 华润置地 681 500 36.2%
2 世茂房地产 670.7 460 45.8%
3 绿城中国 621 510 21.8%
4 融创中国 547.3 356 53.7%
5 龙湖地产 503.2 400 25.8%
6 金地集团 456 352 29.5%
7 中信地产 445.1 236 88.6%
8 招商地产 428 356 20.2%
9 富力地产 422.3 340 24.2%
10 华夏幸福 376 232 62.1%
11 雅居乐 374 308 21.4%
12 远洋地产 368 310 18.7%
13 中国中铁 329 199 65.3%
14 世纪金源 319.5 185 72.7%
总计 —— 6541.1 4744 37.9%

14家第二梯队大咖 平均增长率41%?

第二梯队的14家房企2013年总计实现约6541亿元的销售业绩,其中以刚需产品为主的房企占了大半。和14家房企在2012年总共创下的4744亿元业绩相比,增长率为37.9%。从单个房企的业绩增长率来看,第二梯队平均增长率在41%,其中大多数业绩增长率在20%左右,这个增长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那么让我们来看劲头正足的融创中国,其在2013年与绿城的合作初现成果备受关注,融创超过53.7%的增长率也引人侧目,对比融创近期的公告和2012年年报数据,其2012年住宅销售均价为17830元/平方米,2013年销售均价为21840元/平方米,售价增长22.5%,刨除价格的增长,融创今年业绩在量级的增长上,也在20%至30%的区间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融创在2012年的增长率是84%。价格的增长随市场增长要素水涨船高,销售量级的增长则是第二梯队成员更应该考虑的因素。

第二梯队仅4家未进成都

总的来看,和第一梯队四处攻城略地不同,第二梯队房企明显表现得更为“保守”,从世茂、龙湖、绿城、金地等多家企业的2012年年报中可以看出环渤海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华南地区是多家房企重点布局的区域,这也意味着在相同的区域,有限的市场内,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竞争激烈。而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变得越来越抢眼的内陆城市则迟早是第二梯队需要考虑的,例如西安、重庆、武汉、新疆、云南,目前龙湖已进入西安、玉溪,绿城在乌鲁木齐有在建项目,金地进入西安,世贸布点咸阳。

除了绿城中国、华夏幸福、金地和世纪金源,第二梯队其余房企均在成都已开发项目或有在建项目。目前,融创、绿城的布局重点依然在长三角,尤其是融创借与绿城合营的机会进入上海及周边城市,目前该区域是融创最重要的盈利来源,自蓝谷地后,融创在成都主城区一直沉寂。自华润以造城的方式在成都 “连下”三城之后,华润放缓了在成都的拿地节奏,反加大了对川内二级城市和重庆的投入,成都于华润而言,是近年来的“增量城市”,更是落地“大成都区”的根据地重镇。而随着龙湖产品战略的调整,久未在成都拿地的龙湖依然在成都有北城天街、世纪峰景两个重要项目在售。中铁、招商2013年活跃于成都的土地市场且分别有所斩获。富力地产、远洋地产分别以富力中心、富力桃园和远洋太古里、远洋朗郡在成都站稳脚跟,雅居乐则更像是在成都身陷“深坑”中。各进入成都的房企以其固有经验开发市场,既有风生水起,也有水土不服,2013年以来,成都本土房企崛起,更为诸多外来房企在成都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压力。

量高利薄将是常态

各房企2013年报尚未见诸公告,但根据标杆房企2013年第三季度的公告来看,许多房企在超过30%的销售增长率的同时,面临着利润变薄的问题。以第二梯队的金地地产为例,其2013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54%,但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却同比下滑22%左右,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招商地产等公司身上。

如果像融创中国、龙湖地产、中国中铁一样以高周转运作市场,在短期内维持虽不高但稳定的毛利率是可行的,但对绿城、雅居乐这类以打造高端住宅为主的房企而言,在长期无法降低产品平均投入的前提下,要将毛利率维持在30%很困难。融资渠道有限和对金融市场的认识不深,加上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的持续上涨,“面粉价比面包高”,房企的利润只会越来越稀薄。

第二梯队如果想更进一层楼,除了在终端寻找更多利益增长点之外,在源头上需要更加灵活地应用金融手段降低融资成本。在2013年年中近40家房企纷纷提出再融资预案之后,目前依然仅有迪马股份一家的融资预案获得了证监会的受理。闸口紧闭,寄望于融资端,还得等到2014年第一季度再看风向。

分享到: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还可输入250
发表评论

公司:

部门:

职务:

姓名:

手机:

人数:

收件地址:

收件人:

收件人电话: